“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监管仍然面临不少风险与挑战,如何有效应对和化解这些风险矛盾,对于在‘十四五’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,均十分重要。”中国银保监会副部长级干部,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在12月9日召开的新浪财经2020年会暨第13届金麒麟论坛上做出上述讲话。
回顾2020,于学军表示,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突发的严重冲击,我国经济增长出现历史上少有的负增长、低增长,但目前来看经受住了重大疫情和经济下滑的双重考验,较好地完成了抗击疫情和稳定经济等各项工作任务。
但市场并非风平浪静,近期发生不少债券违约事件,信托风险也不断爆发。于学军指出,具体到某一方面的风险爆发,任何时候都难以避免,尤其是未来在“十四五”期间,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,经济金融市场化、国际化的进一步提高,爆发一些市场风险事件实属正常,甚至是一种常态。
于学军指出,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,应对和化解好这些风险极为重要。就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来看,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监管仍然面临不少风险与挑战,如何有效应对和化解这些风险、矛盾,对于在“十四五”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,均十分重要。
就金融业来看,至少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好:
首先是货币的控制与管理问题。近两年来,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加大,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码,尤其是今年受新冠疫情的突发影响,又出台了一些非常规的阶段性政策,使货币信贷的投放力度明显加大。10月末,全国银行业机构的本外币贷款比年初新增近18万亿元,同期比增长12.8%;期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达到215万亿元,同期比增长10.5%;社会融资规模新增31万多亿元,比去年同期增长近60%。流动性的增加使中国经济的货币化水平即M2与GDP之比大幅度提高,将肯定会超过历史峰值即2009年的208%。全社会的债务总额大幅增加。
“风险与债务是一对孪生兄弟,负债规模大,风险必然高;尤其是当债务水平快速上升的阶段,往往更容易积累风险。而一旦加杠杆难以持续,往往又容易爆发风险。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在十四五期间高度警惕。同时,刺激性的经济政策易放难收,这是世界各国实施宏观调控中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。所以未来几年,如何有序、平稳地退出非常规的阶段性政策将十分重要,相信也很棘手”。
第二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,在大幅度增加信贷投放之后,往往也会积累更多风险。于学军表示,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,银行的资产质量往往也会下降,新增的不良贷款会使银行承受相应的代价;同时,政策的调整变化也会给经营机构带来能否有效应对的问题,对银行业经营者来说,面对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显著提升,不确定性也更难把握。
第三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。于学军称,人民币国际化的历程已走过20个春秋,总的来看取得不小进步。但未来尤其是十四五期间将进入一个更加复杂、更加敏感的发展阶段,机遇与挑战并存,如何把握好路径、进程、节奏,管理好相关联的风险,任重道远,难度很大。
第四是“十四五”期间金融监管也将面临重大挑战。于学军认为,一是大数据、云计算以及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向线上拓展运用,新技术使各种商业活动相互交叉、应用,使金融监管环境日趋复杂;二是这种科技发展,也极易使各类非持牌机构渗透到金融领域,模糊金融业务及其监管的边界,这对金融监管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。这些问题,都需要全球的金融监管者给出合理的回答。
据新浪财经编辑整理